死線を越えて!富野由悠季から始まった、アニメの歴史08
跨越死线!从富野由悠季开始的日本动画史08
刻を越えて!君は、少年の涙を見る!
超越此刻!你、将看到少年的眼泪!
1982年,0079的第三部剧场版《相逢在宇宙篇》(機動戦士ガンダムIII めぐりあい宇宙編,1982)上映,继续推高着高达仍在不断上升的人气。拜此所赐,Gunpla的销量也节节攀升,在极盛期,据说不论摆出什么机体的套件都能卖得出去。在0079已经完结的情况下,能出的机体始终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出现无机可出的情况、延长Gunpla的寿命,万代势必要想点办法来扩展MS的系谱。万代模型开发部次长松本悟因而造访日升,希望那个男人能再次出马制作新的高达动画。不过,刚制作玩0079的伊迪安的男人最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自己的作品已然尽善尽美,再出续集也不过狗尾续貂而已。因此,那个男人婉拒了松本的提议。
望着松本沮丧的背影,那个男人可能也不会想到,短短几年后他便改变了心态。
那个男人,正是身处巅峰的富野由悠季。
即便富野没有点头,万代作为商业公司,也必须找到其他方式来延长系列产品的生命。不死心的松本又直接找到了日升经营层,不过经营层的大人们也对制作高达续集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高达的成功已经远远超出预期,这就让续集的制作难度变得极高,不如思考制作新作动画的可能性。于是以此为契机,万代正式成为了日升的赞助商,参与了《萨芬格尔》《丹拜因》和《L盖姆》的制作,并推出相关的拼装模型。松本寄望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动富野,让他能松口制作新的高达动画。
富野这头先按下不表。而另一头的故事则需将时间前拨一些。1981年初,编辑安井尚志决定在德间书店的动画杂志《Animage》上以二十余页的篇幅制作一个模型特辑,除了采访当时的万代模型工厂外,安井还打算安排万代模型、大河原和模型玩家坐在一起畅谈模型历史。最终,万代方面请来了松本和设计部的负责人内田嘉正,玩家方面则是请到了当时在玩家圈子中的明星人物、Stream Base的小田雅弘、高桥昌也,以及其他社团的小泽幸市,加上大河原,几个人坐在一起畅聊了Gunpla的各种事情。虽然在座谈中,玩家代表的三人确实提出了一些玩家对于模型销售方面的建议,万代方根据后来的表现、也确实听取了相关建议,不过这次特辑本身还是非官方性质的闲聊,没有更大的意义。不过这次会谈让安井、松本、大河原和小田等人熟络了起来。之后不久,安井再次找上了大河原,希望他为自己负责的0079剧场版图表书(アニメグラフブック 劇場版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1981)绘制一些新的机体设定。当时日升对纸质刊物的版权管理非常宽松,大河原也就放开手脚大胆新绘制了湿地、炮击、水中、沙漠四种在动画中并未出场的特装型扎古。这些由大河原新作的机设被归在了“Viration Of Mobile Suit Zak”(此时扎古的英文表记还未被确定为Zaku)的特辑下,也是可考据的最早对于高达的机械系谱做出扩展的尝试。

安井尚志作为纸媒工作者对于动画和特摄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Animage》1981年4月号登载的由安井负责的特辑。在座谈中,大河原表示自己在设计高达的时候并没有太考虑结构合理性的问题,因为动画的魔法会解决的,因而对万代真的能制作出塑料模型还是感到佩服的。玩家代表的小泽提出,当时模型市场动不动就绝版的风气让玩家很困扰,松本则表示万代会坚持再版(这点确实做到了)。高桥进一步建议松本再版不要替换封绘,这样也会造成旧有批次事实上的绝版。
另外据考证,后来由安井担当原作的《模型狂四郎》最早的灵感也是起于这次对谈。

大河原应安井的邀请绘制的四种新的扎古
(Masahiko Asano《MSV Generation》)。
虽然从现在来看大河原的这些机设显得比较简陋,在当时还是引起了相当的讨论。看到反响不错的安井遂决定拜托大河原设计更多机体,于是他带着Stream Base的三人(小田雅弘、高桥昌也、川口克巳)来到大河原的工作室,以杂志为阵地开展高达的二次创作,由安井担当制作人、大河原负责机设绘制、小田负责细节和文字设定、高桥与川口负责提供点子的二创企画就这么开始了。到了7月,《Hobby Japan》的七月号增刊《How To Build Gundam》中刊登了Stream Base制作的来自这个企画的原创机体范例,出现在读者视野中的这一二创企画最终被定名为“Mobile Suit Viration”,也就是现在Gunpla玩家很熟悉的MSV这种扩展形式的最早起源。

《How To Build Gundam》(1981)的内容,展示了由Stream Base制作的MSV机体范例,如沙漠型、深海型的特装机。另外可以注意到,此时的MS尚未完成系谱化,机体编号尚未设定出来。现在被定义为扎古1的机体此时被称为“旧型号”。
1982年9月,《月刊OUT》9月号发售了由鵺工作室创作的增刊《Gundam Century》。鵺工作室作为靠外包人设、SF设定等工作吃饭的公司,原本也预定要负责0079的这方面设计,由于安彦的坚持最终是由大河原来负责的,但鵺工作室也还是为日升提供了米氏粒子、殖民星等SF设定。作为企画的实际参与者,他们在本书中对0079的设定做出了非常详细的扩展。由于本书质量着实优秀,甚至富野都拿其中的内容让Staff们学,最终也有不少设定反哺了官方。同时,本书针对不同作战用途设计了不同的MS,也影响了二创的方向。安井等人在看完此书后,也决定修改自己的设计,将之与本书的设定相整合。

《Gundam Century》(1982)。


《Gundam Century》中由河森正治绘制的高达展开维修舱盖露出部分内构的造型,对比先前由官方设定的机械结构蓝图要更为扎实写实,因而事实上被官方采用了,后续针对RX-78的设计很多都是基于河森的设定。

宫武一贵设计的RX-78原型机,尽管这个设定并没有被官方采用(原型机是以大河原当时的废案为基础的RX-78-1),但这个双天线的造型被安彦用在了《GTO》的漫画中。

森田繁设定的AMBAC(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机动方式。简而言之,是在不使用推进器的情况下,通过MS四肢动作的动量改变制御姿势,在不消耗燃料的情况下让MS在宇宙环境下完成精密的控制。这给为什么作战兵器要设计成人形提供了一定的设定合理性。
MSV一个接一个地推出新的机设,万代方面却逐渐捉襟见肘起来,0079的机体已经出的差不多了,富野和日升又不肯松口。虽然陆续推出了《萨芬格尔》《丹拜因》《L盖姆》等作品的拼装模型,但到底不如Gunpla赚钱。为了延续Gunpla的寿命,万代先后尝试推出了场景模型、角色模型,又根据玩家反馈,制作了被称为“Real Type”,将配色修改为更加军武风格的所谓真实配色的系列。由于真实配色是纯粹的换色模型,万代为了增加卖点除了维持原售价还附送了水贴,封绘也请来上田信绘制以强调军事厚重感。真实配色卖的也算不错,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要想维持一个模型系列,还是需要全新的套件。于是,松本提出制作安井等人的MSV中的机体的建议,却遭到了万代内部的反对。毕竟,当时没人知道没有动画推广的纯原创模型到底能不能卖出去,商业风险很高。为了试探风向,万代最终决定先将《高达记录全集》中刊登的由富野设计、但并未实际出现在动画中的四台机体制作成套件推向市场。结果卖得相当好,尽管这四台机体长得奇形怪状,销售情况还是大大超出预期。在证实了可行性后,MSV的模型化正式提上了日程,也意味着MSV由同人转成了官方。

作为MSV模型化的先声发售的四台由富野设计的机体。0079放送时,由于赞助商的要求,富野设计了诸多奇形怪状的机体,之后在剧场版中它们的戏份被富野删得一干二净。
1983年4月,万代开始发售MSV中登场的机体套件。但即便MSV做出扩展,本身也还是0079的延伸,无非是各种扎古和高达、吉姆而已,对路人的吸引力比较有限。而且随着时间推移,MSV的机体也会出完,那么就又要有新的企画来接档。1984年,安井与大河原、0079的编剧星山博之合作,推出了接档MSV的企画MS-X,主题是如果0079当初没有被砍,而是按照预定计划继续制作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机体。在当年5月的静冈模型展上,万代也宣布MS-X企画的机体将会模型化,同时还公布了富野正在撰写的新作小说《逆袭的夏亚高达》。但MS-X经过考量,最终并没有模型化,富野那本小说也并没有真正写出来。

《模型情报》1983年7月号中登载的静冈模型展的报道,可以看到万代的展位上展出了MS-X企画的设定图和大大的富野小说发表决定的横幅。这很容易让人误解,但其实两者并无联系。
不过富野当时确实有在想高达的延伸问题。在制作《萨芬格尔》时,富野其实就考虑过制作高达续作的可能性,不过他认为当时的机器人动画已经出现了像《超时空要塞》这样的具有新意的作品,如果要新推出一部机器人动画,那么它应当要足够新颖、能够改变市场走向——这种级别的企画在富野眼中实际上就是《丹拜因》想做的事,生物风的机器人确实与之前的机器人动画有明显差异。而高达的续作并不具备这种特质,因而在当时看不出有做的必要。而富野的女儿某次突然问起了他高达的后续剧情怎样,也让他意识到了高达还没有结束。因此,在制作《丹拜因》的途中,富野便已经开始先行构思高达新作的内容了。等到松本再次找上门来,万代和日升也终于正式决定了要制作高达的续作,富野也就自84年2月正式动笔。

《模型情报》1984年8月号对富野的采访。富野在其中谈到了对高达续作的态度。
2月到5月,富野大致提出了三种方案。其一,做0079的前传、将时间设定为U.C.0045的《Mobile Suit Alpha高达》。讲述人类开始在拉格朗日L4点建造殖民星的第三年的故事。其二,注重真实感、将开始时间设定在U.C.0095年的《逆袭的夏亚》,讲述从月球背面的格拉纳达基地逃走的夏亚一党及地球联邦政府的疲弊、以及阿姆罗一行的绝望,他们在某些场合会与夏亚合流,并于U.C.0099年为了反抗联邦政府而爆发了独立战争。富野在这个方案中认为让多兹鲁·扎比的女儿密涅瓦·扎比作为主角是不错的选择。其三,做有太空歌剧感的、将时间设定为U.C.111年的《Zeta高达》,富野在这一方案中构想了一种名为“Gather Steim”的新能力作为New Type的进阶,Z高达则是激发出这种能力的媒介。尽管本作的时间距离0079已经过去了两三代人,但作品中还是会出现叫阿姆罗、夏亚和塞拉的角色。新夏亚作为改革派投身于战斗中,最终失败被帕普提乌斯·希洛克杀死在了新恋人哈曼·卡恩的怀抱中,他的意志则被托付给了第二个夏亚卡缪·维丹。这个方案则显然还需要第三部作品,富野在笔记中记为《Sigma高达》。因为富野实际上正在制作新高达的企画,因此在5月的静冈模型展上,万代方面宣布的《逆袭的夏亚高达》这一小说企画最终并没有落地。
到了7月,富野正式向日升经营层提交了企画书《Z高达 逆袭的夏亚》。企画书中,已经出现了提坦斯和奥古两个军阀组织,而Z高达是由提坦斯生产的新型机。前作的角色夏亚、阿姆罗、布莱德等都有登场。其中,夏亚将驾驶Epsi高达。布莱德有两个孩子(富野专门标注将来可以让他们作为某部高达的主角),但在于夏亚合流的过程中死去。阿姆罗在营救小林隼人的过程中被捷利德杀死。尽管企画阶段还没有提出强化人的概念,此时的希洛克在企画书中已经被描述为医学手段干涉而诞生的怪物了。到故事的后半段,夏亚认为只有让全人类觉醒才能避免悲剧不断地重演,试图让全人类离开地球,但不敌希洛克,故事就此结束。


富野提交的企画书。
这份企画得到了批准,内田健二则被指定为本作的制作人。1984年8月,富野赴美国参加第42届世界科幻大会。临行前他要求永野护立即给出一份Z高达的设计,希望永野能打破传统,颠覆高达的形象。于是带着这份设计,富野在会上宣布了高达新作正在制作中的消息。接着,在《模型情报》11月号上,日升公布了高达MkⅡ的剪影及本作Staff。人设原案仍是安彦良和,机设则是大河原邦男、藤田一己、永野护三人负责——虽然后来制作现场出现了变故,以上几人都先后离开,个中缘由暂且按下。11月19日,日升正式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本作的标题暂定为《机动战士Z高达》,并宣布本作将接档《L盖姆》从次年3月开始放送。
虽然进行了尽量充分的准备,《Z高达》还是陷入了制作现场的混乱。
虽然本作的人设仍由安彦负责,不过由于当时他正在连载漫画《亚里安》(アリオン,1979)并制作自己初监督的动画电影《粉碎者乔》(クラッシャージョウ,1983),因此只提供原案而不参与实际的作画作业。然而在0079时还与自己是同志的富野,如今只会派人把资料交给他,不与他直接讨论故事和角色。这让安彦非常反感,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故事才能设计出合格的角色。因此他要求和富野见面,但被告知要提前预约——虽然从近几期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富野连续数年都不停、甚至同时做两到三部动画的工作,非常忙碌,这种要求某种意义上也是无可奈何——不过安彦是个倔脾气,他故意不请自来,把富野堵住,富野没办法只能依了他。在勉强完成了大部分角色的原案后,安彦就退出了制作,此后的几部高达向他提出邀约也都被拒绝,直到《高达F91》(機動戦士ガンダムF91,1991)时,山浦荣二对富野立下规矩要求他参与讨论,安彦才答应为《F91》设计角色。即便多年以后,安彦也依然认为在《Z高达》的制作现场“只有讨厌的感觉”,也直白地说过没有看完《Z高达》、讨厌《Z高达》。
安彦和富野分手的导火索,是1983年《粉碎者乔》的首映式。据出渕裕回忆,当时他来到首映式,发现前来迎宾的并不是监督安彦,而是与本作毫无关系的富野。与此同时,安彦则在附近的咖啡馆与脚本家商讨新作动画的剧情,也就是《巨神高克》(巨神ゴーグ,1984)。富野是极其看重礼仪的人,因此安彦的行为让他非常不爽。于是在电影放完后,安彦询问他的感想时,富野便直接指出“欢迎宾客的时候,你这监督怎么可以不在?没有职业意识!监督失格!”这让安彦也大为光火,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据富野的说法,安彦气到让他以为自己要从窗口被扔出去了。自此以后,两人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不论是现实中,还是在作品内容上,两人的分歧都已经无法弥合,尤其是对作品的认知上,在安彦创作的《机动战士高达THE ORGIN》(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THE ORIGIN,2002)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安彦并没有实际进入制作现场,因此作画监督的责任就落到了年轻人们身上。但安彦的画风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作画的基本功、尤其是阴影的运用有很高的要求,正如鵺工作室的高千穗遥所言,当时放眼整个日本恐怕也没几个人能画好安彦的角色。相比于0079,《Z高达》并没有设置总揽全局的作画监督,而分集作监的变动也十分频繁。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波比出身、当时已经自立门户的北爪宏幸。但即便是北爪作监的第一话,也被指责不像安彦——这固然有能力不足的原因,另一部分、恐怕是作为湖川弟子的北爪还是有些私心。不管怎么说,《Z高达》的原画们很快就放弃了模仿安彦的画风,而是凭自己的喜好发挥,这就导致《Z高达》的绘柄极其不统一,各话之间同一个角色很可能长得完全不一样。“画得不像安彦”几乎成了《Z高达》的诅咒,甚至直到多年以后的剧场版,作监恩田尚之也同样被如此批判。

不仅是不同的作监画风不同,甚至已经到了每一集都不同的程度。31话的濑伟被认为是画得最像安彦的,北爪在《Z》时期还有在模仿,但到了ZZ和CCA时就完全是自己的画风了。
绘柄不统一的问题让富野也非常头疼,但由于当时的制作现场还没有像安彦那样可堪大任的总作监,富野只能从监督这方面来想办法补救。第一,富野尽量让某个角色的出场集数都让同一个作监负责,但从时间安排上这很难做到。第二,一些美型但画起来很复杂的角色,富野就让他们早早退场,而像艾玛中尉这样画起来比较简单的就能活得更长一些。为此,富野在访谈中也大发牢骚,指责安彦只凭着自己的喜好设计角色,而不是设计一些方便制作现场作业的角色。
不过机械作画方面,本次相比于《0079》,独立出了专门负责机械作画的作监内田顺久。《0079》时全部作画都仰仗安彦一人,这也是安彦病倒的很大一项原因。这一方面可以分担作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保证作画的质量。而《Z高达》在机械作画上对于机器人动画品类也确实有一些深远的影响。本作在刻画机械表面的时候,使用了黑色条形来表现金属光泽,这种被称为“BL影”的阴影刻画对机器人动画来说,是一种很方便的提升质感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Z高达》在作画上采用了《Macross》中运用的二重甚至三重影来刻画出更复杂的光影关系,加上表现金属质感的BL影和深受金田伊功影响的特效刻画,构成了《Z》的画面风格。
接下来是机设的问题。这部分和万代的联系更多一些,因此还是从万代方面说起。由于万代是第一次作为主要赞助商参与高达动画的制作,以松本为首的Hobby事业部也表现得十分谨慎,他们此时还并没有独占高达IP的想法,而是到处寻求合作以分摊风险。但似乎并没有人相信0079的商业奇迹能够复刻,包括万代内部的其他事业部也都不愿意参投,只有此前有合作的森永制菓愿意承担一部分费用。《Z高达》最终在Hobby事业部承担大部分费用的前提下才得以正式启动。为了更好地合作,万代方面成立了高达项目统括部,由松本担任部长。并没有参与节目制作经验的松本去找了隔壁Popy事业部部长村上克司,村上此前带领Popy事业部与东映在假面骑士和超级战队系列有过合作,因此松本希望能从村上那里学习赞助商插手节目的尺度,顺便也邀请村上参与《Z高达》的设计工作。
最终,松本确定了几个方针。第一,所有的设计必须通过万代方面的审查,以确保能卖得出去。第二,为了给模型的开发留出时间,机体在动画中的出场时间必须由万代同意。这两点又引起了富野的强烈不满,他和松本在《Z高达》的制作过程中时有争执。富野认为万代干涉太多,不可接受,而从松本的视角,他作为员工必须对公司负责。然而事实上由于主角机Z高达已经决定变形机,设计进度非常慢,只得临时决定增加一台非可变机作为前期主角机,这台机体的设计由大河原负责原案、经由藤田一己的清线和修改后以高达MkⅡ的名字公开。但即便是高达MkⅡ在设计完成时距离放送日也只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考虑到当初万代制作RX-78的模型套件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Mk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动画同步发售。万代的商业计划从一开始就受了挫折。

大河原的MkⅡ初期设计草案,被认为不像高达而遭到了大量否定。

永野的MkⅡ设计案。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要将Z高达做成可变机呢?虽然并没有直接的资料能够证明,不过显然《超时空要塞Macross》和《变形金刚》对《Z高达》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从企画方向上,富野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河森正治这样的年轻人所创造的《Macross》的喜爱,“变形”作为机器人动画的新方向,富野自然并不排斥。而在万代的视角,《Macross》的玩具是高德玩具和今井科学制作——这两家企业都与万代有很深的恩怨,不过在此就不做赘述了——卖得相当不错,而万代这边的军模和主打写实风格的MSV等模型的销量却大幅下滑,因此推出可变机也是万代所求。双方都有意思,那么在大方向上制作可变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至于《变形金刚》,由于G1动画在美国开始放送时《Z高达》已经开始企画,且前两年的《丹拜因》和《L盖姆》也都有可变机,因此很难说在方向性上有所影响。不过在《Z高达》放送时,制作人内田听说G1动画很火,就搞来了影像资料给大家看,富野在看过后,决定在高达中也做这种即时变身。也就是说,《变形金刚》对《Z高达》的影响主要是演出方式这方面。
但这个决定让负责机设的藤田等人头疼不已,包括藤田、永野、大河原、村上在内的多名设计师都制作了Z高达的草案。大河原的设计被认为太过古拙笨重落后时代首先被枪毙,村上的设计也因为非常玩具而被毙掉,后来以精神力高达的名字重新投入到故事中。至于永野,由于他负责设计的《L盖姆》销量不佳,因此尽管最早富野指定永野负责全部的设计,万代却并不信任永野,日升方面也在未告知永野的情况下偷偷委托了大河原先行设计部分机体(MkⅡ、高扎古等机体的原案),又找来三十多个客座设计师辅佐永野的工作(藤田也是这么进入的制作现场)。永野设计的Z高达也因为“感觉不好”被万代否决,不过他设计的Z高达经过藤田的修改最终作为夏亚的座机百式被投入了故事。最终,藤田的方案得到肯定,在参考了大河原的变形方案和永野的头部设计后,初步得出了Z高达的设计。但还是颇进行了一番修改,才终于在动画开始放送一个多月时最终确定了Z高达的设计。而藤田虽然最终得出了MkⅡ、Z高达等主角机的最终设计,但由于大河原等人的离开和数量众多、风格迥异的客座设计师,同为设计师的藤田,却需要做助手做的清线工作(很多其他人的设计是经过藤田的清线才做出了最终修正),枯燥而繁重的工作让藤田身心俱疲。他在完成了相关工作后最终也离开了制作现场,之后也主要以车模设计为主、不再涉足动画了。

大河原设计的Z高达,因为过于笨重被否决,但变形方案有一部分被藤田吸收。

村上克司设计的Z高达,实际上就是后来的精神力高达。

永野设计的Z高达,尤其是下半身很明显就是百式的感觉。


藤田根据永野的设计最早得出的Z高达头部方案,这个造型正是OP1的Z高达剪影所采用的造型(图二)。

藤田的Z高达设计流变,可以看到实际上变形方案几乎没有改变,主要是造型等方面的调整。

Z高达变形过程的检讨稿。由于在剧中Z高达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轨道空降对提坦斯的地面设施进行打击,因此需要将Z高达设计成能单机突入大气层的样子,藤田所采取的方案便取自现实战斗机的乘波构型,也就是Wave Rider模式了(在国内通常被翻译为冲浪者模式,这是不准确的)。
编剧方面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查看《Z高达》的各话Staff就会看到,除去富野本人以外(斧谷稔名义),做完全程的编剧只有铃木裕美子一位,动画前期和后期的编剧团队变动非常巨大。富野出于培养年轻人的目的,深度参与了脚本的创作,然而领导因为不放心而时时监督着你的工作,大家稍想象一下就会明白这会给到编剧们多大压力。加上富野冲动易怒的性格,骂人甚至动手在制作现场都不少见。此外,富野本人的创作习惯也让很多编剧难以适应。据会川升回忆,富野通常对脚本的格式乃至篇幅都不做规定,而是让编剧们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而且根据动画放送的情况,经常需要临时修改。当时一集动画的脚本通常是60页左右,而富野的动画可能会达到100页以上,而富野会通过剪辑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压缩到一集动画的标准时长以内。但剪辑不可避免地会改变编剧原本的意图——当然,富野根本不在乎。他在做《赞波3》的时候就能驳回高千穗遥的五十余本脚本。做《0079》的时候能将星山博之的架构完全扔到一边,对于现在的这帮小年轻更不可能留情。因此,编剧的大量离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为没有编剧,到了动画第17话时,甚至已经要内田P跑去找赋闲在家的远藤明吾来干活的境地。恐怕也是这次编剧大出走声势浩大,富野也多少改了一些。当远藤加入制作现场时,只需要根据富野给定的大纲填充内容,对他的工作富野也不会多嘴(当然并不能真的改过自新,随着动画的继续,富野的指摘还是越来越严厉了)。不过在七位编剧跑了五位的情况下,富野也不敢再做太过分的事情,故而靠着远藤和铃木两人轮替、《Z高达》的脚本总算是做到了最后。但当《Z高达》的工作完成后,据铃木回忆,富野又对她表示《Z高达》他不喜欢、是失败作,并认为下一作需要转变风格。而铃木和远藤,也就继续参与了次年《高达ZZ》的工作中,并且《ZZ》确实在前期有极大的风格转换——不过这个我们将在《ZZ》的专题详述。

远藤明吾。由于次年富野的重心转向了原创剧场版企画(逆袭的夏亚),远藤在《ZZ》被委以重任。
尽管制作现场如此混乱,《Z高达》却并不能算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作品在关东地区首播平均收视率6.4%,最高收视率11.7%,名古屋电视台平均收视率12.3%,最高收视率17.7%。在动画放送的1984年,尽管据川口的说法,模型的销售额并未达到万达的预期,不过本年的Gunpla销量较之往年依然是倍增。所以“作为内容的高达肯定是有魅力的存在,尽管没能达到预期,在《Z》之后也还是希望高达在电视动画中继续下去。”如果《Z》失败了,那高达的系列化恐怕也就到此为止了。
不过,在粉丝群体中,《Z》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对于《0079》的粉丝来说,接踵而至的新机和如走马灯般的各种角色,加之TMS、强化人等复杂新概念的提出让他们难以接受,对作品提出了批评。但另一方面,通过《Z》接触到高达的新粉丝却对复杂的故事有很高的评价。从内容上说,《0079》讲述的是在战争中小人物的挣扎求生,是一部生存剧。而《Z》通过少年成长的希望与苦难,展现时代的悲剧。正如下集预告的那句“你将看到时代(刻)的眼泪。”卡缪的悲剧是时代性的,是每一个在这两极重压之下的人都不得不承受的痛苦。而卡缪的名字,正是来自于另一个悲剧——卡蜜儿·克劳岱尔(所以卡缪确实是女人的名字)。作为罗丹的情人,卡蜜儿有着天才的敏锐和卓越的才华,但即便她怀上了罗丹的孩子,她也并没能得到罗丹的爱——除了觊觎她的才能,罗丹对她没有任何感情,这最终导致了卡蜜儿精神崩溃,彻底疯狂。这和卡缪的遭遇显然具有某种命运的相似性,也就说明了,当确定主角名为卡缪时,富野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少年的结局。
虽然过程多少有些狼狈,但不论是商业表现、还是创作者本人的意愿上,高达的续作都是必然将出现的。事实上,在《Z高达》放送的中后期,富野的工作重心就已经转移到了新作的准备上,因此,重看《Z》时可以发现,中后期有一些情节几乎是对前期的复制(因此后来的剧场版直接删掉了这部分剧情)。而对富野来说,他对新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期许。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